每年接近夏至時,
行走在路上總會看到中醫診所懸掛出三伏貼活動開跑的布條,
新聞也常常播報民眾為了三伏貼而大排長龍的畫面,
到底什麼是三伏貼?三伏貼的功效是什麼?
三伏貼的中醫原理和敷貼穴位又有哪些?!
什麼人適合三伏貼療法?貼了三伏貼後又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什麼是三伏?!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三伏的推算方法:
初伏(頭伏)-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小暑),為初伏第一天
中伏(二伏)-夏至以後的第四個庚日(大暑),為中伏第一天
末伏(三伏)-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未伏第一天
「伏」的意思是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於地下之意,
三伏貼的原理在於,利用夏季天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旺盛,
皮膚腠理完全開泄,藥物更易滲透皮膚,刺激穴位,
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的功效。
從中醫理論看來,「庚日」與「肺」在五行中都屬於「金」,
因此,關於肺部系統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療的效果最好。
庚日是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酉……,
因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也是10天,
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或20天,有些年份甚至達30天或40天。
今年(2013)的三伏貼日期為:
初伏:7 月 13日(星期六 )
中伏:7 月 23日(星期二 )
末伏:8 月 12日(星期一)
三伏貼的適用疾病
反復呼吸道感染(咽炎、慢性扁桃腺炎、慢性支氣管炎等)、
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氣喘、
長期腹瀉、頻尿、腰膝痠軟等虛寒怕冷體質患者。
最常見的敷貼患者是過敏性鼻炎患者,此類患者多為虛寒體質,
易受氣候改變或遇到冷空氣時發作,
穴位敷貼可以改善患者流大量清鼻涕、鼻癢、噴嚏、
鼻黏膜水腫、蒼白等虛寒症狀。
這類疾以寒、虛為特點,根據天人和一觀點,
用這種取類比象的方法來表述該病的特點,它就像一年四季的冬季,
因此稱之為"冬病",三伏貼則藉由冬病夏治的特點,
利用三伏氣候炎熱,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敷貼,
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及平喘的藥物,
使人體的陽氣得天地陽氣之助,利用藥物陽氣的疏通,
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的功效
可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從而增加身體抗病能力,
痼疾可愈,並可防舊病復發。
三伏貼敷貼穴位
定喘:大椎穴旁開五分。
風門:平齊第2與第3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
肺俞:平齊第3與第4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
脾俞:平齊第11與第12胸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
腎俞:平齊第2與第3腰椎棘突間凹陷處,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
三伏貼注意事項
1.穴位敷貼時間在3小時以內。老人及小朋友皮膚敏感者,
初次敷貼以1-2小時為佳,觀察皮膚是否有不適之反應,
中伏及末伏再逐漸延長敷貼時間。
2.敷貼穴位局部會有熱及燒灼感,
一般在半小時左右燒灼感的反應會比較明顯,
若不會造成刺痛或搔癢不適為正常狀況,
請小心注意皮膚表面是否出現疤痕,
若已有紅腫或敷貼疤痕出現(無論是否達到3小時),
要立即取下敷貼藥餅,以免皮膚灼傷。
3.敷貼期間不宜在陽光下曝曬,或從事激烈的活動,
也不適宜直吹電扇或冷氣。
4.敷貼時若有口乾及瀕尿的現象,請多喝水,
請勿飲冰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5.撕下藥物後,局部要以溫水擦弒,
可以一邊有用清水沾濕敷貼膠布邊緣,一邊撕下,
減輕撕貼膠布的疼痛感,當日勿泡冷水或游泳。
6.除去藥布及藥餅後,以乾淨的棉棒拭淨皮膚,
不可立即洗澡或搓洗該部位。
不適合三伏貼的特殊情況
1.皮膚長有皰、水泡以及皮膚處於嚴重過敏狀況患者。
2.疾病發作期(發燒、咽喉疼痛、有黃色濃鼻涕濃痰者)
或患有嚴重疾病的病人都不宜敷貼。
3.兩歲以下的孩子也不宜進行敷貼治療,
因兩歲以下的孩子皮膚比較嬌嫩,小朋友對於皮膚不適也較不會表達,
為顧及安全三歲以上表達能力清楚小孩較為合適敷貼。
4.曾有敷貼經驗但對敷貼嚴重過敏、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患者不適宜。
5.孕婦、糖尿病患、末稍感覺異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患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