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0541951549137058705287575_s經行腹痛簡稱「痛經」,是指婦女在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小腹疼痛難忍的症狀

多數的患者會在經前1.2天月經來潮的第1天開始不適的症狀,

月經來後逐漸減輕而後消失;也有患者會發生在月經開始到月經結束時停止

或月經將淨後才疼痛等不同症候。經痛也常伴有其他全身症狀,

乳房脹痛、噁心、嘔吐、腰痠,甚至下腹絞痛等不適

根據中醫「不通則痛」的理論,痛經主要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可從疼痛的性質和部位辨別造成疼痛的原因,

例如氣滯型的疼痛,往往會伴隨著胸部或脅肋悶脹,而且脹感大於痛感

血瘀型疼痛會從小腹痛連及腰骶,若血塊排出後疼痛會減輕

月經前、經行的腹痛,或不喜觸碰疼痛部位的多偏證;

經後的疼痛,或者按壓可緩解疼痛則偏證,

痛經的辯證論治

臨床上可歸納為下列五種不同類型:

1.肝鬱氣滯型

  月經前或月經來時小腹墜脹而痛,經量多少不定,血色鮮紅或偏紫,

  有時夾有血塊,月經之前會感到乳部脹痛,煩躁胸悶,伴隨有口苦,

  胸脅悶脤,便秘,小便偏黃,舌質正常或紫黯,脈弦數。

  治則:舒肝理氣止痛

  常用方劑:如柴胡舒肝散、加味逍遙散等。

 

2.胞宮血瘀型

  月經來時小腹疼痛劇烈,疼痛感會延伸到腰骶,月經血色紫黯夾帶有血塊,

  血塊排出後則經痛減輕,舌質黯舌邊有瘀點,脈沉遲而澀。

  治則:活血化瘀止痛

  常用方劑:如少腹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

 

3.寒濕凝滯型

  經前或經期時常覺小腹冷痛,喝熱飲或熱敷後疼痛稍減,

  月經延期,經量偏少,經色黯紅,伴隨有平日常覺四肢冰冷,

  大便不成形,分泌物多且顏色清白,舌質紫黯,舌苔白膩而滑,

  脈沉緊或沉遲。

  治則:溫經散寒止痛

  常用方劑:如溫經湯等。

 

4.濕熱蘊結型

  經前或月經來時小腹有刺痛而或灼熱感,按壓時感到疼痛,

  月經提前或先後不定期,經色黯紅,經血味道重,質粘稠,

  伴隨有平日分泌物色黃,大便乾或不暢,小便偏黃,

  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利濕止痛

  常用方劑:如清熱調血湯

 

5.氣血兩虛型

  月經來時或經後腹部隱隱作痛,若按壓或者熱敷喝熱飲可緩解疼痛,

  月經量少,經血顏色偏淡,伴隨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心悸,倦怠無力,

  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則:補氣養血止痛。

  常用方劑:如八珍湯等。


痛經的平日保健

未命名  

不同証型痛經患者合適的食物保健

肝氣鬱滯型  舒肝解鬱食物

佛手柑、大棗、小麥、玫瑰花、百合、香蕉、各式瘦肉、深海魚類。

胞宮血瘀型活血化瘀食物

菠菜、苜蓿、芹菜、蕃茄、葡萄、山楂、紅糖。

寒濕凝滯型溫陽祛寒食物

黑豆、黑芝麻、胡桃仁、韭菜、南瓜、荔枝、桂圓、茴香、胡椒、花椒、肉桂、羊肉 。

濕熱蘊結型清熱利濕食物
薏仁、茯苓、白扁豆、生薑、大麥、蕎麥、燕麥、玉米鬚。

氣血兩虛型益氣補血食物
烏骨雞、紅棗、蘋果、紅薯、南瓜、小米、雞肉、牛肉、魚。


可改善痛經的常見穴位


以指腹按摩每個穴位,每個穴位10-15下,或以艾條灸溫灸

  (注意:下列穴位為孕婦忌按忌灸穴)

腹部穴位  

關元穴為小腸募穴,補腎健脾)

取穴:肚臍正下方3寸(四手指幅寬)

氣海穴任脈要穴,具升發陽氣,培補元氣)

取穴:肚臍正下方1.5寸(先找到關元穴後,位於關元穴與肚臍正中央)

胞門穴、子戶穴促進胞宮循環)
 (相當於胃經水道穴,為經外奇穴之胞門穴為經外奇穴之子戶穴

取穴:關元穴左右各旁開2寸

子宮穴具促進胞宮循環)

取穴: 位於下腹部,肚臍直下4寸

(肚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五等分,由恥骨向上1/5處(此為中極穴),中極穴旁開3寸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 (脾、肝、腎經交會穴,健脾益血、調肝補腎)
取穴:內踝尖上方3寸(約四指寬),脛骨後緣凹陷處


艾條灸(適用於虛寒或寒濕型體質的患者)

 

123  

艾葉具有疏經通絡、行氣活血、去逐寒濕等功效,

透過艾條灸可以改善子宮和卵巢週邊的循環

適用於虛寒或寒濕型體質的患者

由於艾條灸不具侵入性,於家中也可以自行當作保健之用,

只要注意使用時的正確方法與禁忌事項,

可作為虛寒型痛經患者平日保健的方法。

 

艾條灸的使用方法

針對痛經,可以取艾條點燃後,

在上述穴位上方約5-10公分處薰灸

艾條可來回移動,每個穴位薰灸3-5分鐘左右,讓薰灸部位有溫熱感

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

 

艾條灸的一般順序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身體上部再灸身體下部先灸頭部再灸四肢

初起使用以每個穴位5分鐘為限總共艾灸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

春、夏二季,因氣候較溫暖,施灸時間宜短秋、冬艾灸時間則可較長

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可較長

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

11  

艾條灸的注意事項

1.皮膚較薄淺或顏面部、懷孕婦女的腰腹部,

  男女生殖器官、重要大血管、眼球等部位不宜施灸。

2.疲勞、空腹、飽食之後(飯後1小時)、酒醉、大汗出後、

  婦女經行之期、發燒、中暑、外感、身體有發炎狀況時、

  或皮膚冷熱感覺較差之老人、糖尿病患者不宜施灸。   

3.手術後在體內埋有鋼釘或者其他置入物的患者,不可隨便在手術部位施灸。   

4.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艾條餘燼掉落

  注意艾條與身體距離不可過近,以免灼傷肌膚

5.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肌膚,在冬季要注意保暖,

  由於艾葉屬性偏溫,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

  燥熱或濕熱體質者不宜長時間艾灸。

6.艾灸時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循環,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適宜的溫度。   

7.艾灸時若有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不適症狀,

  要立即停止溫灸,並躺下靜臥,補充水分。   

8.艾灸後半小時內不可用冷水洗澡,不可飲用冷水或冰水,

  艾灸之後可以適量補充溫開水。

 

 

Drwang  王醫師的小叮嚀:

現代醫學將痛經劃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

排除掉因為骨盆腔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等)而引發的痛經,

稱為原發性痛經,

其實痛經是相當常見的惱人症狀,因為壓力、作息、飲食不正常,

導致月經來潮時疼痛及不適感倍增,不僅影響了生理期時的生活品質,

若為了忍耐月經的疼痛而長期服用止痛藥物,

更可能造成胃腸粘膜受損,出現的胃腸不適甚則潰瘍或肝腎功能不良等副作用,

中醫針對痛經,可以經由不同證型的辯證論治,

挑選合適的藥方或以針灸的方式促進胞宮附近循環,

從體質的改變,達到治療痛經的效果,

配合適當飲食的挑選、作息的改變以及艾灸,或穴位按摩的保健,

你也能揮別這惱人的疼痛,讓每個月的好朋友不再困擾。

 

P.S 體質與證型的鑑別需由合格中醫師診斷且開立合適藥物,

    食物與穴位艾灸按摩為保健之用,

    仍需請教您信任的合格中醫師,是否適合您的體質,

    才能達到正確的保健之效。

 

arrow
arrow

    Dr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