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879191  

(圖片來源:四小折繪本日誌blog)

周小姐近日發現自己常出現腹瀉的症狀,

起初她以為是因為中秋烤肉,吃了不新鮮的食物或海鮮,

一直覺得腸胃脹氣、絞痛,一天腹瀉了好多次還是覺得沒上乾淨

腹瀉的味道也很重,她試著將飲食盡量清淡點,

隔個幾天就腹瀉的症狀似乎有好轉,

但恢復同樣飲食後,沒過幾天又出現相同的狀況,

也常覺得沒有胃口,甚麼都吃不下,

白天只想喝冰涼飲料或吃重口味酸辣的東西,身體感到很疲憊沉重

很容易覺得口渴,覺得自己口氣很重

明明沒有便秘卻好像身體火氣很大,

讓她感到很困惑,自己的腸胃到底是出了甚麼問題? 

劉先生最近也因為拉肚子的問題感到很苦惱,

身為上班族的他即使在夏天裡也必須穿薄長袖上班,

因為公司的空調實在太強冷,外出吃飯後大家又常呼朋引伴訂些飲料冰品,

近日忽冷忽熱的天氣,讓他常常覺得身體痠痛好像快要感冒

頭痛肩頸僵硬,而且越來越沒有食慾

雖然吃的很少卻還是一直在拉肚子,甚至只要吃到生冷一點的食物就腹瀉

本來以為是腸胃型的感冒,到西醫診所拿藥後腹瀉暫時停止,

但沒過多久又出現了腹瀉的狀況,

聽同事說中醫對於腸胃的調理很有效果,

所以至診所求診希望可以解決一直腹瀉的困擾。

濕氣  

每到夏秋季節交替之際,因為腸胃不適、腹瀉而求診的患者就會明顯增加

受到氣候的影響,這個時節是一年當中濕氣最盛的季節,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即使已經過了白露,

濕盛的氣候特徵依舊非常明顯,臨床上一直要到中秋過後,

氣候轉變,受濕邪引發的疾病才會慢慢的減輕症狀。

多雨或潮濕的氣候環境,會由外在的「濕邪」引動內在痰濕體質

使原本體質偏虛或濕盛的人,出現體內水濕停聚的病理狀態

由於「濕邪」具有阻遏氣機,重著黏滯,和容易損傷陽氣的特點,

在感受濕邪後,患者常可見頭重頭暈,身體覺困重,關節疼痛

病情纏綿難以根治等症狀

 

人體最易受到濕邪侵犯的臟腑為「」,

中醫理論中「脾」具有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

吸收並上輸於心、肺,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的作用;

脾還有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

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滯留,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

因此若脾胃臟腑功能失調,

則容易出現腹脹、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水腫、倦怠等症狀。

雖然濕氣傷人致病,四季均可發生,但因為夏秋交替之時,

濕熱交蒸,所以濕邪困脾,最易出現腹瀉和各種腸胃疾病。

 

上文中所提及的腹瀉,雖然有類似的病況,

卻因為影響臟腑以及導致的病因不同,仍然有其症狀上的差異,

中醫對於腹瀉,可大致分類為下列五種常見的證型:

1.寒濕型腹瀉

臨床症狀:

大便稀而不成形,味道不重,腸胃脹痛,脹氣,有腸鳴聲,食慾差

同時會兼有怕冷或微發熱,頭痛,肢體痠痛,身沉重,舌苔白膩等全身症狀。

治則:祛濕散寒

常用方劑:藿香正氣散等。

常用藥物:蒼朮、白朮、茯苓、白豆蔻、砂仁、厚朴、藿香

 

2.濕熱型腹瀉

 

臨床症狀:腹瀉時有急迫感,大便色深而味臭,腸胃絞痛,肛門灼熱

同時會兼有常覺身體燥熱口渴而不多飲,腸胃悶脹感,

小便偏黃,舌苔黃膩等全身症狀。

治則:清熱利濕

常用方劑:葛根黃連黃芩湯等。

常用藥物:黃芩、黃連、茵陳、薏苡仁、豬苓、澤瀉

3.傷食積滯型腹瀉

臨床症狀:腹瀉時腹痛,脹氣,腸胃蠕動聲明顯

大便味重且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腹瀉後腹痛感減輕

同時會兼有胸悶,胃酸逆流腹脹,食慾差,打嗝,舌苔垢膩等全身症狀。

治則:消食導滯

常用方劑:保和丸等。

常用藥物:麥芽、神麴、山楂雞內金

4.脾腎兩虛型腹瀉

臨床症狀:大便有時軟有時稀,一日多次腹瀉,

吃油膩食物或生冷食物後腹瀉

腎虛嚴重者每日清晨易出現肚臍旁疼痛後腹瀉的症狀,

大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同時會兼有面色萎黃,肢倦乏力,怕冷,腰膝痠軟,

小便頻尿且量多色清等全身症狀。

治則:補腎健脾止瀉

常用方劑:參苓白朮散和四神丸等。

常用藥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附子、肉桂、人參、乾薑

5.肝鬱型腹瀉

臨床症狀:情緒緊張時容易腹痛腹瀉腹瀉前腸胃蠕動聲音大

容易放屁,腹瀉後腹痛不會減輕或反而加重;

同時會兼有脅肋兩側覺脹痛,食欲不振,

胃酸逆流,打嗝,情緒不佳,眠差等全身症狀。

治則:抑肝扶脾

常用方劑:痛瀉要方等。

常用藥物:香附、柴胡、川楝子、鬱金、木香

 

腹瀉脹氣好苦惱穴位按摩有撇步

飯後30分鐘可以嘗試自己適度揉按,幫助腸胃蠕動,

可緩解脹氣或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

腹部穴位  

A.中脘穴(胃之募穴,具有和胃降氣之效)

取穴:

胸骨底部劍突(沿胸部正中央,往肚臍方向觸摸,骨頭硬感消失處)為起點,

肚臍為終點,兩點連線正中央取穴即為中脘穴。

B.天樞穴(大腸募穴,左右各一穴位,具有調腸理氣之效)

取穴:肚臍兩側旁開2寸的距離(胸口正中到乳頭間的寬度為4寸,可以此折量)

C.關元穴(小腸募穴,具有補腎健脾之效)

取穴:肚臍正下方3(四手指幅寬)

mn041   

D.上巨虛穴(大腸之下合穴,具有通腸化滯之效)

取穴:上巨虛在外膝眼下6寸,距脛骨前脊1橫指。

由膝蓋髕前凹窩(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為3寸,重複兩次為6寸,

由脛骨(小腿前側觸摸有硬感即為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因為小腿肌肉較豐厚,可以用筆或筷子尾端適度按壓,較有功效。

下巨虛  

 E.下巨虛穴(小腸之下合穴,具有清熱調腸之效)

取穴:下巨虛在外膝眼下9寸,距脛骨前脊1橫指。

由膝蓋髕前凹窩(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為3寸,重複三次為9寸,

由脛骨(小腿前側觸摸有硬感即為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因為小腿肌肉較豐厚,可以用筆或筷子尾端適度按壓,較有功效。

  

飲食失調 季節變換 健脾去濕茶飲讓你保有好腸胃

111  

陳皮4g仙楂6g 藿香4g 白朮4g

將上四味藥分別搗碎後布包,放入杯中,加入800cc熱水,

悶蓋15分鐘,每日一劑,可依個人喜好濃淡程度,回沖以代茶飲。

 

Drwang  王醫師的小叮嚀:

現代人因為外食、過度精緻和不規律的飲食,很容易讓脾胃受損,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濕停滯,濕邪停留體則內容易化熱,

重口味的飲食會讓濕熱的症狀越來越嚴重,

開始出現口渴、腹脹、腹瀉的症狀,再加上冰涼的飲品,

讓原本已經很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無疑是火上加油,

因為飲食錯誤習慣造成的惡性循環會持續傷害身體,

要擁有健康的腸胃,營養清淡的規律飲食習慣是相當重要的

盡量減少飲用冰涼飲料、生冷瓜果的機會

注意食物的新鮮和保存期限,出現腹瀉症狀時,

也不要只貪圖方便自行購買止瀉成藥、黑藥丸等,

因為腹瀉通常只是產生的「結果」,如果不處理造成腹瀉的原因,

例如寒濕、濕熱困脾、脾胃虛損或肝氣不舒等,只會讓腹瀉症狀反復發生。

由於造成腹瀉的原因多變,本文所建議茶飲和穴位為平日保健之用,

若發現有腹瀉或其他腸胃不適的狀況,

建議需由中醫師依個人體質和病情作確實的診斷和鑑別,

服用對證的中藥,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arrow
arrow

    Dr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