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8606103_43f6b90dc7_z  

炙熱的陽光,悶熱的空氣,屢破新高的氣溫,轉眼間夏天已經正式來到,

面對節節上升的溫度,伴隨高溫接踵而至的中暑、腸胃、皮膚問題,

是否也讓你淹沒在夏季熱浪的不適中呢?!

中醫理論裡有著相當重要的天人合一的養生概念,

主張人們的飲食起居,應順應自然四季的變化

正如《靈樞‧本神篇》裡所提到: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讓我們一起從中醫的觀點,探討夏季應注意的飲食、起居、運動、精神調養

你也能遠離中暑和苦夏的不適,輕鬆健康的享受充滿活力的夏日唷!

1044823_10151728187392697_907348769_n  

夏季,指的是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

其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黃帝內經》內記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說明夏季是一年當中萬物生長最茂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

對人體來說,此時也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會透過出汗來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

夏季同時也是暑濕之氣最易侵犯人體的季節

尤其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夏季的氣候特徵是以「濕」「熱」為代表,

包括了6.7月的多雨悶熱潮濕,以及7.8月盛夏的高溫炎熱,

若是人體本身汗孔調節功能不佳,或貪涼喜冰飲,

除了容易產生中暑的症狀外,也常出現因「暑濕」引發之全身和腸胃症狀。

2012-11-25 12.45.47  

適合夏季的飲食調養

1.飲食清淡少辛辣

夏季因為受高溫的影響,易讓人食慾降低,

飲食上宜選擇口味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

一般在料理時會利用些許辛味食物(如蔥、薑、蒜等)以增進食慾,

但切勿過食辛辣,以免損傷脾胃或引發體內燥熱症狀。

 

2.健脾袪濕忌生冷

盛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若因為過食辛辣後又飲用冰飲或生冷瓜果,很容易讓脾胃受損

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濕停滯,

內外濕邪引動,讓原本已經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

出現胸悶、食慾不佳、四肢沉重倦怠、精神萎靡、嗜睡頭暈等濕邪引發症狀。

可多選擇健脾益氣、開胃消食的食材,

例如薏仁、茯苓、白扁豆、大麥、蕎麥、燕麥、玉米鬚健脾或燥濕的作用;

山楂、神麴、雞內金、白蘿蔔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

常用藥材如陳皮、白朮、藿香、蒼朮、茵陳、石菖蒲也可沖泡做為茶飲飲用。

 

3.益氣生津調營衛

夏季因高熱使人體容易出汗,但若本身體質偏虛弱或汗孔開闔失調

易導致氣隨汗泄,出現氣津兩虧的症狀,

常見的不適有大汗出後覺乏力倦怠,口乾渴,頭暈,

手足心熱,身燥熱,便秘,小便色偏黃,脈細無力而稍數等症。

可選用益氣生津的食材如蓮藕、銀耳、蜂蜜、烏梅

加上黨參、太子參、五味子、麥門冬、黃耆等藥材,

並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在高溫陽光下曝曬過久。

 

4.增辛減苦養心氣

夏季對應的臟腑是「」,養"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

由於暑熱逼人,容易令人煩躁傷心

心火過為旺盛時易出現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心煩易怒等症狀,

又心與小腸相表裡,若心火重而導致小腸積熱

則易出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

名醫孫思邈曾提出:「夏宜增辛減苦」。

認為夏季心火當令,苦味可入心,如果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以降火

可選擇蓮子、麥門冬、綠豆、百合等清心火、寧心的食材,

但不可過量,否則會損傷肺氣

因「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

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

所以搭配吃點辛味的食物,如蘿蔔、蔥白、薑、蒜等,

可有助於補益肺氣,防止火旺克金傷肺

 

另外,中醫理論中「汗為心之液」,出汗雖有利於養心,

但並不意味著汗出得越多越好,汗出過多會耗傷心陰、心氣

出現心悸,短氣,自汗出,胸悶,面色蒼白,體倦乏力等症狀,

因此夏季運動不可過量,儘量避免出現大汗淋漓的狀況,

可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以防止耗散心氣,如烏梅、葡萄、山楂、五味子

它們的酸味能斂汗且能生津解渴

 

夏季推薦藥膳和茶飲

蓮子豬肚  

蓮子豬肚湯:具有清心降火、健脾益胃的效果。

取豬肚1個,蓮子50克,香油、酒、鹽、生薑、蔥、蒜各適量。

製作方法:

1.肚內外翻洗乾淨,從邊緣切開十公分,

  用1湯匙粗鹽、1湯匙醋將豬肚搓揉至無黏液,

  用水沖洗淨,放入滾水內煮3 分鐘取出,用刀刮去白色污垢,洗淨後切片。

2.蓮子用水泡軟,去皮後將之和100克水放入鍋中,煮15分鐘。

3.加入切片豬肚、酒、薑片和500克水,先大火煮沸,

  火燉2小時,加鹽、蔥蒜、香油調味即可。

 

1  

仙楂紫蘇茶:具有健脾去濕、消食導滯的效果

紫蘇4g 藿香4g 仙楂6g

製作方法:

將上三味藥分別搗碎布包後,放入杯中,加入600cc熱水,

悶蓋15分鐘,每日一劑,可代茶飲。 

 

適合夏季的起居作息

 2   

1.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夏季晝長夜短,是自然界四時中陽氣最盛,發散的最充分的季節,

此時萬物繁榮茂盛,天地陰陽之氣相交,天氣垂降,地氣升騰,

因此起居活動也要順應四時變化,

可以順應陽氣的充盛,晚些入睡,早些起床

減少睡眠時間,增加活動的時間避免使人因炎熱而倦怠沉溺於睡眠中

《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

「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

  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白天時間長,人體的陽氣總處於一種發散的狀態

午時為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段,其發散之態勢更強

因此很多體質偏弱的人,尤其是心氣虛者,若因過度出汗或過於勞累,

在午時容易出現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

建議可以在夏季的中午進行適度的午睡

這樣可以緩解一下陽氣的過度發散以養心氣,

但中午睡眠的時間,以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為佳,不可太長

 

2.進出內外,注意溫差

可在清晨或傍晚溫度較怡人時外出散步或運動(以10-15分鐘為宜),

讓身體微微出汗,可使人體陽氣宣發,

但要注意在室內休息或戶外乘涼時要注意溫差不可過大

以不超過5攝氏度為原則,室內溫度不少於25攝氏度,

電扇或冷氣也不要直吹人體

北宋醫學家陳直先生撰寫的《攝生消息論》曾指出:

「不得於星月下露臥,兼使睡著,使人扇風取涼。」

意思就是說,夏月暑熱,不宜在屋簷下、過道處乘涼,

露天躺在外面看星星月亮,甚至於睡著讓人搖扇取涼,更是不得,

因為夏天汗孔開瀉,若因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容易招致邪氣致病,

呼吸道過敏的患者更要注意進出內外時的保暖,

這類患者常有偏營衛不調或表衛不固的體質,夏季天熱汗出,毛孔開瀉,

營衛失調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

出現頭痛項強、身痠痛、呼吸道過敏症狀加重(咳嗽、鼻水、噴嚏)

反覆中暑等症狀。

 

3.通風乾燥,慎防濕邪

」為長夏之主氣,中醫理論中,濕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

濕邪的特點是重濁粘滯,病多纏綿難愈,濕邪最易侵犯脾胃

脾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有腹脹,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四肢沉重,頭暈,婦女帶下,甚至因為濕熱而出現皮膚紅疹或水泡等症,

台灣夏季氣候潮濕悶熱,空氣中濕度偏高,

若因汗出沾衣,或淋雨吹風,或居處潮濕,

容易因濕邪侵犯人體而產生不適症狀。

為了避免濕邪侵襲,在居住環境上就要切忌潮濕,室內盡量保通風、乾燥,

下雨時應關上窗戶,讓室內濕度應保持在50%~60%,

天晴後再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濕氣;

外出或騎車時不要淋雨,若真的因下雨淋濕,

或游泳洗澡後,也須盡速將身體擦乾

避免風邪濕邪入侵人體,外邪留注經絡關節,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

引起肢體覺痛、腫、重著或麻木的「痺證」症狀。

 

想知道夏季針對精神調養和運動的原則,

請期待下篇"夏天也要養生唷! 從中醫觀點談夏季保健--精神運動篇"

arrow
arrow

    Dr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